Credit to Sibu Deal
詩巫永安亭歷史
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的歷史可追朔至西元19世紀中葉。 根 1871年政府報告資料顯示,當時的詩巫有一間華人廟宇,此乃今日大伯公廟的前身
1898年,詩巫市福建商人從中國廈門迎來大伯公塑像,並重建大伯公廟,方成一座完整的廟宇形式。 當時建廟耗資,叻 9106元。 所有的建築材料皆由中國運來。 畫棟雕樑,古色古香。 廟宇分前、後座。 前座奉祀大伯公福德正神像,後座稱雲湖庵,奉祀觀音大士。 捐款人與開支記錄皆記載於二面石碑上,至今尚完整地保存在廟宇中,以志紀念
1928年3月 8日,詩巫發生大火。 全市幾乎燒成焦土,而大伯公廟依然安然獨存,是一神跡
1941年,日軍南侵,詩巫淪陷 1945年,聯軍反攻,全市慘遭炸毀,大伯公廟也被夷為平地,惟大伯公神像完整無損,堪稱神奇。 戰後,善男信女建一木廟,續祀大伯公
1957年,本廟重建洋灰建築物,分成前、後座,並恭請當時砂拉越總督艾伯爾爵士主持開幕。 英皇族與省長前來觀禮參與其盛
1979年,廟宇再度擴建兩旁空巷併入前殿。 全廟重建洋灰屋頂,並蓋上琉璃瓦,聘請專工雕塑龍鳳屋脊、盤龍柱頭、九龍聚寶盆等等,廟宇壯觀輝煌。 建成之後,恭請當時的砂州副首席部長丹斯里拿督阿瑪沈慶鴻主持開幕禮,一時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1987年,在州政府與善男信女的慷慨支持下,本廟拆除後殿,改建為一座七層寶塔,專祀觀音。 此塔富麗堂皇,耗資150餘萬元,採用中國傳統的塔型設計,富有中國古典建築之美 1989 5 4日,寶塔落成,敦請沈副首長主持開幕
2001年廟後方的空地建了一座永久性舞台,命名為“雲湖台”以紀念消失超過半個世紀的雲湖庵 2007年,本廟慶祝重建110週年,廟前小片土地擴建了小園地,安置了中國太湖鎮之水寶–黿,以及兩座涼亭 望江亭與秋月亭,其匾額由本廟主席本固魯孫春富題字,廟前左側建有一座馬來特色的拿督公神龕
從此,永安亭大伯公廟與觀音寶塔巍然矗立在拉讓江畔,永保詩巫合境平安、風調雨順,更成為本市一個著名旅遊勝地
如今的永安亭與福德正神的名氣已經是遠近馳名,除了是大伯公信徒的信仰聖地,更是詩巫最聞名的旅遊熱點。 廟前江邊的土地已獲有關當局的批准,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擴建與美化,面對未來,永安亭正昂首闊步,穩健起飛
三輪車遊永安亭受歡迎
馬來西亞大伯公信仰簡述
【案:大伯公是南洋華人的保護神,轉載一篇最近的評論文章,作者是本地有名的文史工作者陳亞才先生。】東方文薈:馬來西亞大伯公信仰簡述陳亞才一般的信仰就組織與內涵而言, 從學術上可分成兩大類,即制度化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 和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所謂「制度化宗教」,就是指有關的信仰具備特定的宗教經典、教義,比較嚴謹的組織架構、正式的入教儀式,以及魅力型(charismatic)的創教者或教主。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是屬於制度化宗教。而所謂的「普化宗教」,則是沒有專門的宗教經典、系統化的教義、創辦人或教主;此外,組織架構比較鬆散。一般的民間信仰屬於這個範疇,例如民間的自然崇拜、人鬼崇拜等,都是屬於「普化宗教」。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盛行的觀音、關公、天後、大伯公等等的膜拜便是其中的例子。大伯公的起源及其特性的爭議根據民間信仰,土地神是管理一方土地的神明。在中國大陸、台灣等華人地區,許多村子都有本村的土地公。馬來西亞華人所膜拜跟土地有關的神明包括土地公、大伯公、拿督公等。「后土」也是土地神,俗稱「小伯公」,多半安置於郊區或墓地,即守墓之神。一般福德祠所供奉的大伯公,是一位老人,其造型像中國傳統的地方員外,頭戴錢帽、白髮、白鬚、一手持金元寶、另一手執枴杖或如意、面容慈祥,圓而豐盈,兩眼微瞇。大伯公信仰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國盛行?大伯公是客家人專屬的神祇?抑或是福建人專屬的神祇?大伯公是本土神祇,還是從中國南傳的神祇?大伯公就是土地公嗎?大伯公就是福德正神嗎?針對上述問題,1950年代新加坡的《南洋學報》有過一場論爭,各種觀點和推論百花齊放。這場論爭深具意義,甚至是劃時代的一場學術研討,顯示半個世紀前文化與學術界對民俗、民間信仰的留意。但總體而言,針對個別的疑點和爭議,至今尚欠缺強而有力的證據和論斷,因此,有的觀點達致共識,有的至今依然各執一詞,缺乏權威性的定論。晚近一些學者例如安煥然、王琛發、陳劍虹、陳耀威、李永球等等也作了一些爬梳,在既有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和推介,同時也開拓一些新的研究題材,發掘新資料。以下選擇略述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勾勒歷年來對大伯公的不同描繪和論述。已故東南亞華人研究學者許雲樵教授認為,馬來西亞的大伯公便是中國的土地公,即同一個土地神采用不同的名稱。大伯公是「福德神」、「福神」或「福德正神」;「福德祠」即是大伯公廟。鄺國祥則認為「大伯公是從國內的客家土地神演變而來的。」(《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J.D.Vanghan認為「大伯公就是張理」。( TheManners and Customs ofthe ChineseinStraitsSettlements,1879.)黃堯也有同樣觀點:「馬來亞第一位的『大伯公』即檳榔嶼第一個上岸的華人(張理)。」(《馬星華人志》)陳蒙父在〈論華人宗教及地方神示例〉一文(刊於《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1977,頁607 – 615)中提出:「我曾經說過,本邦華人供奉的神靈, 最早是土地神,或作福德正神、本頭公、大伯公…名目雖殊,其實則一。這位神靈, 實由中國的『社神』演化而來,考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這位『神』界最低級的『地方小主管』(用新名詞,大概相等於所謂『基層幹部』),過去中國各省各縣、各鄉村,幾乎無處無之。甚至每一個人家也都供奉『本宅土地』。」道教的《土地經》這麼寫道:「吾在山中為之山神土地,吾在鄉中為之田園土地,吾在人間為之住宅土地,吾在寺院為之伽藍,吾在宮殿為之真君,吾在州縣為之城隍。」饒宗頤教授在《南洋學報》第八卷第二輯的〈談伯公〉一文中提出:「伯公在粵東民間流行甚廣,不專限於客家,乃一般土地神之通稱。廟屬各縣,無不如此,家家各祀土地福神,墳墓亦兼祀土地神曰后土之神,每鄉每村均有土地廟,統曰『福德廟』、『福德祠』,鄉間尤為普遍。南洋之大伯公亦稱福德祠,稱謂正相同。潮屬土地福神之廟,亦有稱為『伯公廟』者。…『伯公』為鄉俗對老輩之尊稱,…伯公而冠以『大』字者,亦為尊稱…。」有的學者認為,大伯公並不一定是指特定的人物,例如馬來亞殖民地時期的英國學者巴素博士(Victor Purcell)就曾提出:「大伯公只不過是華僑先驅者的象徵,並不一定要有名字。」關楚樸(《談談大伯公》)則認為:「大伯公可能原是紅門會黨內的一種最高職位,如同「大龍頭」、「老大哥」。」關於上述看法的例子便是檳城建德堂。1874年閩南人在檳榔嶼所創立的建德堂便是一個以大伯公為紐帶,從事械鬥的秘密會社,一般人稱之為大伯公會。其它有關大伯公起源的說法包括:陳達:「大伯公就是伯益」(《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伯益是中國夏朝君主禹(在位8年,公元前2205-2198)的臣子,因為開闢土地山澤,使到人民有居住的地方,受到後世推崇。另外,韓槐准在《大伯公研究》中提出,「大伯公就是水神」。他引用宋代和明代的史籍,認為大伯公就是水神,馬來文叫做「都鋼」(Tokong);「都鋼」、「孥公」、「都公」都是Tokong 之對音,即大伯公的別稱。整體而言,大伯公是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民間信仰,所祭祀的大伯公,其源流有兩個普遍的說法:(1)大伯公是從中國南傳的土地神,即福德正神;其起源包括張福德的傳說。(2)大伯公是本土傑出人物、對地方建設有貢獻的人,死後受人崇敬,由人升格為神,其中的例子包括檳城的張理、砂拉越的劉善邦、西婆羅洲坤甸(Pontianak)的羅芳伯等。至於大伯公是否與秘密會社有關,就個人田野考察所得,那只是個別例子,並非普遍的現象。此外,全國各地大伯公廟創建的背景、年代、傳聞各異,無法概括性的論斷說大伯公就是起源於客家神祇或福建神祇。最早創立的大伯公廟在確定大伯公廟的創辦年代方面,經常面對困難,原因是大部分的大伯公廟缺乏早期的文字記載,留存的碑石和匾額也有限。加上過去主持廟宇事務者的教育水平較低,後來者對廟宇成立的背景和歷史有的不甚了了。所謂大伯公廟,指的是以大伯公為主神的廟宇;至於大伯公作為從屬神的廟宇,或坐落義山的大伯公廟,都不計算在內。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 馬來半島最早成立的大伯公廟,是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一說創建於1792年,有的則說是1799年。該大伯公廟是由惠州、嘉應、大埔、永定以及增城五屬客家人的代表共同管理。1810年該廟在檳城市中心的大伯公街(King Street)興建大伯公廟分祠。其他成立年代較早的大伯公廟包括砂拉越古晉(Kuching)壽山亭大伯公廟(一說1770,一說1843)、砂拉越石隆門(Bau)把水口伯公廟(1857?)、砂拉越詩巫(Sibu)永安亭大伯公廟(1871)、霹靂怡保(Ipoh)壩羅古廟(俗稱大伯公廟,約1872)、砂拉越加帛(Kapit)福隆亭大伯公廟等。在田野考察的過程中,發現多個值得考究的現象:(一)首先,在雪隆地區,似乎沒有以大伯公為主神的廟宇;從文獻資料查閱,還沒有這方面的發現。(二)其次,砂拉越州內的大伯公廟相對多:根據砂拉越詩巫(Sibu)永安亭大伯公廟在2007年所整理出版的資料顯示,以大伯公為主神,正式註冊的大伯公廟已經超過50間,而且數目還在增加中。該州大伯公廟的數量,到目前為止,恐怕是居全馬之冠。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在2007年配合該廟重建110週年紀念,召集全砂拉越大伯公廟的負責人彙集在詩巫,除了參加慶典,也開會商討彼此間的合作事宜,並且議決將每年農曆的3月29日定為「大伯公節」;與會者的心願是有朝一日「大伯公節」也能發展到如同中秋節、端午節等,廣泛地被認同和慶祝。砂拉越民都魯大伯公廟帶頭在2009年4月23日舉辦第一屆全砂大伯公節。第二屆輪值將於2010年5月12日由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舉辦。東方日報首頁 :: 東方名家 :: 廟的神誕日期並不統一。農曆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日,是土地公的兩個重要聖誕千秋日。人們在每年的二月初二為大伯公祝壽,稱為「頭牙」,與陰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相對應。馬來半島地區的大伯公廟,其神誕日期多半採用農曆二月初二以及八月十五日。農曆二月初二日,在中國的廿四節令中,在春分前夕,陰曆的三月下旬。民間崇奉土地公,應該與古代社稷神的祭祀有淵源, 人們以土地作為居住的場所,以及由土地所生長的穀物為生,因此與古代「社」的形成與祭祀活動密切關連。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農家在農曆二月初二舉行「春祭」,祈求五穀豐收;到了八月十五,再次祭拜,稱為「秋祭」,以答謝大伯公的庇佑。從答謝土地神賜給農作物的豐收,擴及到生意的興隆,所以被視為財神的土地公,也成為民眾每個月兩回(初二和十六日)頻繁祭祀祈福的重要對象。但是,也有因籍貫、地區的不同,或者是人升格為神的例子,大伯公神誕的日期也有所差別。除了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日,也有的選擇二月十六日;在一些地區則定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比較特殊的情況是砂拉越的大伯公廟則幾乎選擇農曆三月廿九日慶祝大伯公神誕。針對選擇三月廿九日這個日期的原因和特殊意義,筆者曾經請教好些大伯公廟的負責人,他們都說不出所以然,只是根據傳統一脈相承。(四)大伯公廟沒有規範的祭祀儀式,個別廟宇的祭拜重點也不盡相同。舉個例子,每年在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廟舉行的寶福社大伯公之請火儀式,預測市道的做法已經有120年的歷史,是該廟的重點活動,也是檳城民俗的盛事。但是,國內其他地區的大伯公廟甚少進行請火儀式。游神的情況也是如此。一些大伯公廟將游神列為常年活動,有的則兩三年辦一次;但大部分的大伯公廟並沒有游神的傳統。目前我國大伯公廟的組織形式,有的附屬於某個團體,例如坐落在華人義山的大伯公廟,或者是神廟內的其中一個神祇,本身並沒有獨立註冊。有的大伯公廟則是在運作一段時間後,才根據《社團法令》向內政部社團註冊局正式申請註冊成為一個社團,例如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修造於「大清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1897年)桂月(8月)」,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該廟正式註冊的日期則是在1982年。大伯公廟的組織形式一般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大伯公廟,除了作為民間信仰的場所之外,實際上也逐漸擴大其功能和角色扮演,甚至與一般社團的角色扮演相近,尤其是作為註冊社團的大伯公廟,其活動內容還包含慈善與福利、聯誼、文化與教育等範圍,有的還提供會員子女獎貸學金;例如霹靂州怡保的壩羅古廟,建於清朝統治年間(1872年),俗稱大伯公廟,是怡保最古老的廟宇。這古廟過去曾扮演排解糾紛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壩羅古廟還開辦義校,義務教導清貧子弟,持續40多年後才結束。(朱宗賢,《怡保鄉城散記》,2007年,頁117。)砂拉越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除了廟宇建築雄偉壯觀,組織結構完善,會務活躍,理事們的凝聚力和活動力很強,是催生大伯公節的主要推動力量。此外,這座廟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旅遊景點,成為詩巫的地標之一。總的來說,馬來西亞的大伯公信仰是一個值得再作深入研究探討的領域。
Source: http://tpksibu.blogspot.com/2010/
《詩巫歷史景點》(8) 大伯公廟和觀音塔 Sibu Heritage Trails– Tao Pek Kong Temple and Pagoda
確實建造日期已無從考查, 但從1871年出版的《砂拉越憲報》,曾提及該廟之存在,顯示「詩巫大伯公廟」的歷史,已超過140年之久, 幾乎與詩巫的發展同步邁進.
1897年,原有的廟宇因窄小且年久失修,遂展開重建工程.
撰寫人:林禮長 電郵:stevelinglt@gmail.com
Sibu Tao Pek Kong Temple situated by the Rajang River, facing the wharf of small merchant boats plying the surrounding towns and bazaars. this temple is built before 1871, originally a small worship place for the Chinese, later renovated and re-constructed into the present structure. a seven storey pagoda is later constructed and annexed at the back of the temple.
(simple text written by Steve Ling e-mail:stevelinglt@gmail.com)
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在華人年期間,掛滿燈籠,入夜時分非常好看.
拉讓江,是砂拉越中區最大的旅遊“資產”.
全馬來西亞最長河流的拉讓江,它的旅遊潛能未被發掘,是砂拉越和詩巫,以及拉讓江流域人民的最大損失.
就在這條雄偉的拉讓江岸邊,立著一座老遠可看到的高聳建築--詩巫大伯公廟的觀音塔.沿著河岸,或沿河路上,這座塔是一個很引人的景點.
畢竟,在我們這個四面荒野的地區,雖然已沒有了樹林,依然“雜草叢生”,一片綠意蒼翠的環境下,能見到一座很不同的建築,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這座既新又古的大伯公廟,它背後的那座7層觀音高塔,是詩巫的一個重要旅遊標誌.
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中葉.
19世紀廟宇
確實建造日期已無從考查, 但從1871年出版的《砂拉越憲報》,曾提及該廟之存在,顯示「詩巫大伯公廟」的歷史,已超過140年之久, 幾乎與詩巫的發展同步邁進.
1897年,原有的廟宇因窄小且年久失修,遂展開重建工程.
耗資當年叻幣9,006元的一座新廟,乃是採用閩南廟宇形式建造,建築分前後座,前座奉祀福德正神,後座奉祀觀音菩薩,以雲湖庵命名.
新廟落成,該廟設置了一個紀念碑,至今完好保存.
1928年3月8日,詩巫發生嚴重火災, 全市商店幾成灰燼, 唯獨大伯公廟與周圍數棟商店, 完好無損.
1941年,日軍南侵,詩巫淪陷.
1945年,戰事接近尾聲,聯軍加緊反攻,在對詩巫進行空襲時,大伯公廟被炸,形成重大損壞,幸好大伯公神座安然無損.
戰後,地方信眾建一木廟,以供祭祀之所.
1957年,大伯公廟進行重建.落成之日,恭請當時砂拉越總督駕臨開幕,英皇族及達官顯要多人到場觀禮.一時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1979年,大伯公廟進行擴建,廟宇兩旁空地,併入前殿.廟頂改灰瓦為琉璃,屋脊加添龍鳳等雕塑,內置盤龍柱頭、九龍聚寶爐等,使大伯公廟恢復古色古香之樣貌.
1987年,大伯公廟後殿拆除,改建為七層巍峨壯觀寶塔,專祀觀音菩薩.這座寶塔成為詩巫標誌性旅遊景點.
華人民間信仰
大伯公信仰,是華人民間宗教的一個別支.因此,它的祭祀呈現出民間宗教多元化的特色--揉合了原始宗教、儒、釋、道及華人傳統習俗的成份.這些都反映在供奉的神明上.
大伯公雖被作為主神來崇拜,但其他民間信仰神祇及佛道神明亦出現在神壇上.
像砂拉越許多華人神廟一樣,神明的種類不僅與早期移民的祖籍地有關,亦與移民初期漂洋渡海、在惡劣生活環境下的精神需求息息相關.
詩巫大伯公廟所供奉的神明,有下列數種:
主殿:主神--福德正神大伯公,玄天上帝,註生娘娘,泰山冥王,虎爺.
後殿:觀音菩薩.
留存珍貴文料
大伯公廟的創建,見證了詩巫發展的歷史.為保存廟內的文物資料,於1997年慶祝重修一週年之際,在觀音塔撥用三層空間,闢為文物展示室.
展出的文物包括與大伯公廟歷史有關的書籍、照片、圖章、舊器具.另外,還收藏有本地書畫家的墨寶畫作.
華人廟宇向來被喻為華人文化的縮影.大伯公廟不僅是一個膜拜的場所,也應提供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認識及了解華族文化及歷史的地方.該廟的文物保存工作, 也就是具備這種目的.
只是,這些廟宇所保存的文料,是有必要加強保護其避免遭受客觀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我們這個熱帶地區,氣候的酷熱,在很大程度上,都會損壞文物的保存.
扮演多種社會角色
在膜拜場所之外, 大伯公廟在早期還扮演多種社會角色.慈善與福利工作是其傳統的重要職能.
為延續及發揚這種利他精神, 該廟每年都持續推動慈善與福利工作,如舉辦義診,幫助收入低的民眾,資助民間慈善與福利團體等.
多年來,大伯公廟更設立了大專院校獎學金及獨中清寒子弟獎學生,以協助學子完成學業.
大伯公廟的宗旨,是以宗教的善念為出發點,不分信仰背景,積極參與社會關懷工作.
該廟也協助和推動,提昇地方上的人文及精神建設,包括將廟宇與社區人文生活結合起來,在廟址舉辦文化活動,協助民間研究及出版民俗及文化方面的論著.
組織精簡委任制
詩巫大伯公廟,是以『永安亭大伯公廟』為正式的名稱.不過,一般民眾都習慣稱為「大伯公廟」.
由於各地都有「大伯公廟」,因此,『永安亭』即是指詩巫的這間廟.
『永安亭大伯公廟』,在組織結構上極為精簡.它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在砂拉越州政府信託法令下所註冊設立的「永安亭信託局」.
『永安亭』設有管理委員會,劃分職務,實際負起廟宇的管理職務.管理委員會成員為委任制,通常包括有詩巫各籍貫的代表.
据了解,由於這個委任制沒有時效,因此,委員職務都是長期性的.除非本身自願讓賢,否則,是不會有多大的變動.
大伯公廟節日祭祀
詩巫大伯公廟的節日祭祀時間,包括了:
農曆正月初一:迎新年,除夕午夜12時正開始上香膜拜.
農曆正月初四:上午11時迎神降臨.
農曆正月初九:天公旦,初八午夜12時膜拜.
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進行借龜還龜,借財還財活動.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午11時上香
二月十九:觀音佛辰,擇時膜拜
三月廿九:大伯公聖誕,上午11時開始上香膜拜.
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紀念,膜拜時間另定.
七月十五:中元節,下午6時舉行祭祀儀式.
八月十五:中秋節,上午11時舉行上香儀式.
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紀念,另擇時間上香膜拜.
十二月廿四:送神,下午7時上香,9時清洗金身.
十二月卅日:除夕,上午11時上香.
登觀音塔遠眺
7層觀音塔,說高不高,拾級而上,也會讓你喘上好大一口氣.
它的第二層是膜拜觀音之處,善信可以登上膜拜、上香.
不過,二層以上,基於管理上的需要,有鐡柵門上鎖.有意登樓遠眺或參觀的遊人,可以向廟內櫃台的負責人索取鎖匙.上樓和下樓,都要將鐵柵門上鎖.
登上七層塔頂,可以遠眺拉讓江及河岸線,景緻美麗,是抵訪詩巫遊人不可錯失的一個地點.由于觀音塔外圍是走廊,遊人可以四面八方,好好看一回詩巫市的景觀.
當然,觀音塔不是詩巫最高的建築物,不能看到更遠的地點.不過,能夠登塔看一回,也是很心滿意足了.
沿河而建的廟宇
大伯公廟最大的特點,就是建在河岸邊.這是任何一個地方大伯公廟的共同點.
沿河而建,當然是與過去的歷史分割不開.
當然,除了河岸,海岸也一樣,只要有華人聚居,早年他們的信仰都是膜拜神明.大伯公則是主要膜拜的神明.
華人四處飄泊,四海為家.過去是靠水路、海路.尤其是海路,面對狂風巨浪也是司空見慣的局面.在生命沒有保障之惡劣環境下,祈求神明保護,是任何人都可能做出的舉動.
因此,能夠平安抵達目的地,感激之情,何止是膜拜能夠表達的.這種民間信仰,儼然是人們的精神支柱.
來到詩巫,要到大伯公廟參觀,只要沿著市區旁邊的拉讓江,必然可以輕意的看到這座廟.
華人初一,十五,這個廟的香火極盛,非常熱鬧.廟前更是車水馬龍.
白天廟門打開,觀音塔也可進入參觀.夜晚時刻,大門深鎖,謝絕訪客.
欲聯絡和探詢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相關情況,可以投函:Sibu Eng Ann Teng Tua Peh Kong Temple,
Temple Street, 96000 Sibu, Sarawak, Malaysia.電話 : 6084-312005.
張貼時間:22nd August 2012,張貼者:Steve
標籤: Sibu Heritage Trails 詩巫歷史景點 Tao Pek Kong Temple 大伯公廟
Source: http://towns-villages.blogspot.com/2012/08/8-sibu-tao-pek-kong-temple-and-pagoda.html